热点聚焦:高原观“海”满眼春——从生态产业看贵州高质量发展
群山连绵的云贵高原,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。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,沟壑纵横的贵州已经看不到当时的海洋痕迹。
我们来到今天的贵州,连片的樱花园“花海”姹紫嫣红,湄潭万亩“茶海”竞相吐绿,翠绿的赤水“竹海”与连绵的“山海”相互交融……让人惊叹:2亿年前消失的“海”又回来了!
秉承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,一幅绘满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正在贵州徐徐展开。
(资料图片)
点击观看视频
“花海”:以花为媒,联结“美”与“富”
就像在群山之巅打翻了调色板,五彩斑斓的花海随着蜿蜒的山脉起伏不绝。
“太震撼了!这么壮观的杜鹃花海,山上山下全都是,真的看不够!”从安徽到贵州赏花的游客陈麒,欣赏了一整天的高山杜鹃花,到了傍晚还恋恋不舍。
地处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,每年花开时节都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。此处绵延分布了125.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,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家住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颖川村的黄祖敏,连续6年时间,每年3月至5月都会在景区租摊位开小卖铺。她告诉记者,盛花期游客络绎不绝,日收入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。
为进一步延伸杜鹃花产业链,当地依托花卉公司致力于高山杜鹃的组培研发、生产销售,推出了高山杜鹃百余个品种。百里杜鹃汇境花卉科技园负责人李亭毅介绍,随着产业链延伸,目前公司解决了当地30多名村民的固定就业,年就业人次过万。
54岁的袁绍珍在这家公司工作了3年,扦插、打药、浇水……已经很熟练。从她家到公司,走路仅需5分钟,是名副其实的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在贵安新区樱花园,樱花竞相盛开,游人如织。该园占地面积2.4万余亩,种植了近70万株名贵樱花,是目前世界上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樱花基地。
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,在樱花盛放时节开设了160个摊位方便游客。村干部吴婷介绍,通过规范设置惠民摊区、农产品展销区、游客休息区等,鼓励农户尤其是脱贫户、低保户等摆摊经营,增加收入。
近年来,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大坝持续举办油菜花观光月活动,坝区业态不断丰富,形成了集生态农业种植、农耕文化体验、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园区,走出了一条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。
“茶海”:香飘黔岭,兼收“颜”与“值”
今年清明节期间,记者站在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的“观海楼”上极目远眺,只见一垄一垄茶树排列有序,心里顿生“波涌千层逐浪翻”的感慨。
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超过700万亩,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。
湄潭县地处北纬27度,与印度大吉岭、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,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,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。该县于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;“湄潭翠芽”先后8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,香飘海内外。根据当地茶业部门的统计数据,2022年湄潭茶叶出口3200余吨,主要出口俄罗斯、马来西亚、巴基斯坦、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,在贵州茶叶出口县域中占比排第一。
湄潭县天城镇天城村57岁的熊仕华,家有7亩茶园,清明节前后他的茶园每天有六七斤茶青卖到当地的茶青交易市场,一季收入近4万元。
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,依托气候、水源、生态,近年来大力打造“抹茶之都”。2018年,贵茶集团在江口建设产业园,其中用于精制抹茶加工的车间长278米、宽48米,其开发的“欧标抹茶”远销法国、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。
截至目前,江口县已建成投产碾茶生产线14条,年生产能力达200吨左右;抹茶生产线4条,年生产能力约4000吨。辐射带动相关就业人口近10万人。
一场春雨后,贵州石阡县龙塘镇的苔茶基地嫩芽吐绿,茶农们抢抓时机采摘新叶。有着“中国苔茶之乡”美誉的石阡县,现有茶园面积43.6万亩,茶叶年产3.25万吨,带动32.5万人吃上了“茶叶饭”。
截至2022年,贵州省茶园面积达700万亩,茶叶年产量达45.4万吨,茶叶年产值达606.2亿元,其中年出口额达5.2亿元。湄潭、凤冈、石阡、都匀等10个茶叶主产地入选“中国茶业百强县”。
“竹海”:翠竹生风,汇聚“绿”与“金”
笔直的楠竹高耸入云,苍翠的竹叶层层叠叠,阳光从树梢洒进林间,山风把竹林吹成翻滚的“绿浪”。被誉为“西南竹海”的赤水,拥有连片竹林132.8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82%,排在贵州县域第一位。竹笋、造纸、竹编工艺品,当地围绕竹子做足“文章”,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3亿元。
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是竹子种植大户,坐拥110亩竹林,去年卖出110多吨原材料,平均每吨可卖到500元。
大同镇民族村村民熊文桂告诉记者,家里有20多亩竹林,她以竹原料的形式卖到造纸厂、竹制品加工厂,每吨有480元的收入。
根据当地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,目前赤水市有224万亩林地,其中竹林132.8万亩;有竹农17万人,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.6万元。
不少企业看到了依托竹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商机,抓紧布局竹工业产业链。家具生产商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形成完整的竹家具、竹装饰品工业化生产线,每年要消耗新鲜楠竹两万余吨,生产的竹家具、竹地板、竹马桶盖畅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
不仅如此,“竹海”还以更丰富的形式滋养着当地村民。2022年10月,贵州省首张竹林碳票——赤水丹青碳票正式发行。赤水市晟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凭借自有的10万亩竹林产生的固碳效果,获得了这张碳票。该公司工程部副部长王浩宇说,银行以碳票作为质押物,授信公司5000万元用于竹林碳汇开发,目前1000万元贷款已经到账。
在“双碳”探索进程中,竹林碳票的诞生成功地将竹林资源变成了资产。据赤水市林业局测算,2021年启动森林碳汇开发以来,全市符合森林碳汇开发的森林面积约150万亩,以30年计入期算,可固碳约9000万吨,价值约45亿元。
如今的贵州,在群山之巅托起“振兴之海”,用生态产业开启了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