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要防止“打卡”式任务化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暑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峰期,大学生“三下乡”为留守儿童带来特色课程;中小学生参加艺术绘画、创意制作、非遗剪纸、红色文化、趣味实验、安全教育等课程;“大手”牵“小手”开展“净滩行动”,守护生态环境……活动形式多样,放暑假的学生也忙个不停。
孩子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越多,收获就越多吗?答案很显然,两者关系并非一直成正比。笔者认为,围绕中小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,要从关注活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出发,共青团、妇联、社工中心等活动组织单位要协同学校、家长,合力创新,加强引导,去除“打卡”式和任务化,把中小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,从“我来了”“我参加了”的浅表层,向“我体验了”“我收获了”的深层次递进。
要引导孩子们关注重大新闻事件,了解世界,多角度构建知识体系。比如,近期受台风“杜苏芮”北上影响,北京、河北等地出现强降雨天气,多个地区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。围绕这一重大新闻事件,从地理知识传授角度,可以从台风的形成和命名、气象变化等知识着手,教孩子们认识自然现象;从安全技能提升角度,可以结合遭遇洪水时如何避险、逃生、自救等内容,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普及;从志愿救灾工作角度,可以结合志愿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、志愿服务团队在救灾中能承担哪些工作等,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社会组织的意义和作用;从政府职能发挥方面来看,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如何做好指挥调度、转移群众等,通过正能量宣传报道,用生活中可感可触的榜样教育引领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。
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。要引导孩子们关注当下,细心观察生活,多维度了解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关系。暑期恰逢“双抢”时节,可以结合夏收夏种开展农业知识科普,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播种与收获的过程,关注粮食安全,做好反对餐饮浪费的教育。闲暇时,可以带孩子们走进蔬果采摘基地、农家菜园,掌握更多的生活常识。带着孩子们仰望星空,看“超级月亮”时,不妨听一听夏夜的蝉鸣、蛙叫,感受“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”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等诗词所传达的意境。
触摸大地,感知世界。身处大自然,无知识点处不在。只有把“走过场”“拉横幅”“打卡”式社会实践活动,转化为能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、认知社会的兴趣,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启发式教育,带领孩子们更好地感知书本知识的实践指导作用,更好地了解大自然、指导生产生活实践,才能整体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。